1940年,在日本的扶植下,汪精卫成立了伪政府,正式成为了日本在中国的傀儡政权,并开始招募伪军。这时,粟裕看到了机会,并提出应该趁机安排我方人员打入汪伪政府,以获取更多情报。
经过多日思考,粟裕将这一人选放到了施亚夫身上。他不仅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做事周到,为人小心谨慎。就这样,施亚夫领命后开始逐渐打入汪伪政府。
很快,施亚夫便通过一个名叫钱峰的汉奸与汪精卫身边的大红人杨仲华搭上了线。施亚夫声称自己手上有8000个弟兄,想要加入汪伪军中,而自己则想要谋个师长当当。
汪精卫得知后,生性多疑的他立即秘密派人对施亚夫展开调查,尽管根本没有所谓的8000弟兄,施亚夫还是一脸淡定地给出了随便拼凑出来的8000个人名。前来秘密调查施亚夫的人也没有查到可疑之处。
展开剩余69%一周后,施亚夫在南京见到了汪精卫,并在交往中博得了汪精卫的好感和信任。就这样,施亚夫来到了汪精卫的身边办事。
成功打入汪伪政府后,施亚夫开始秘密建设情报网,并与粟裕约定只有两人进行单线联系,以手绘图、香烟、火柴传递情报,不写任何文字。
1942年,美军介入太平洋战争,亚洲战场的形势随之发生变化,日军同时需要同美军作战。如此一来,日本需要将在中国的兵力撤出一部分,并不得不倚仗汪伪政府的伪军。
粟裕预感到,日伪军不久后必然会有大动作。10月下旬,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粟裕下令苏中地区的将领前往位于江苏如东县的南坎镇参加秘密军事会议。
与此同时,日伪军也下达了一项命令:定点清除在南坎一带的抗日部队。施亚夫得知后大感不妙,立即给粟裕送去了情报。
完成任务后,施亚夫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日伪军是如何知道我军将领的行动的呢?他们又为何将打击对象直接设为南坎镇呢?
想来想去,施亚夫得出了一个结论:粟裕身边可能有间谍。
有这一想法的除了施亚夫,还有粟裕。很快,粟裕冷静下来将每个环节想了一遍后,将目光重点放在了电报科,因为只有这里才是敌人最想渗透的地方,而这里也是最容易获取情报的地方。
不久后,施亚夫再次给粟裕传递了一份情报:一张画着耳机的手绘图。粟裕看后立即心领神会,并下令对电报科展开秘密调查。
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便有了答案:每次指挥部转移到一个地方或是下达重大命令时,电报科很快便会传出怪异的频率。最后,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电报科科长的身上。
粟裕十分愤怒,当即下令“枪毙电报科科长”。
施亚夫的情报为我军挽回了不小的损失,如果当初没有他的警示,我军不少高级将领很有可能会牺牲在南坎镇。
此后,施亚夫继续潜伏在汪伪政府核心中为我军秘密传递了不少重要情报,解放战争时期,施亚夫又服从组织决定,暗中筹划起义行动。在他的影响下,大量日伪军选择放下武器投降。
发布于:天津市